大家好,歡迎來到趴的偽心理學、白爛勵志與自我成長時間。
本文要討論的東西是人的控制慾。拿一本譯名很囧但我很喜歡的小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英文版的十八頁來斷章取義一下:『世上最大的謊言為何?.......無非是:在我們生命中的某一時刻,我們將失去對發生在我們身上事件的掌控,而我們的生命便掌握在命運的手中。』
這告訴我們──膚淺的講,人可以選擇永遠不失去主宰自己的位置,更深的一層來說,控制抑或不控制,皆是主觀,各位可以自己選擇偏好的位置拿桶爆米花輕鬆的坐下來看待這回事,或是一絲不苟說一是一非常嚴肅的挑個位置長期坐定。簡單的來說,選擇權在個人。
我向來抱持著存在都各有其原因的想法,除了存在本身,不過那不是重點。套用到主題上,就是人的喜怒哀樂正面負面情緒等等,一切都是有用的東西!就連憂鬱或焦慮也很有用,要是沒有這兩樣吃吃抗抑鬱劑糖糖或喝酒精飲料就可以安撫的秘密武器,天知道有多少人會變成瘋子,完全失去理智只仗著本能活動,外掛上信仰食人腦就能得回理智的話,豈不是活生生的殭屍世界嘛?
控制是意識中的機置之一。意識嘛,一部份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自己啦,腦袋裡面會說「我」、「我是啥東西」、「我現在要幹嘛」、「我好想吃某甜食,等等妳不要再吃了會肥死(這是很正常的人格分裂版本)」、「我想睡覺」的東西,簡單來說是以腦內角色扮演與說故事自導自演稱霸全腦的宇宙無敵語言與邏輯網路,功能是用來和外面的環境交流,假裝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要到哪裡去。有點像一個內建的propaganda生產器(對不起中文不好不知如何翻譯),把所有事物賦予意義──當然,這個過程就像樹葉分枝再分枝,慢慢演變成一種非常精密的境界。要測量人類集體的意義堆有多精密?維基百科印出來出來看多厚就知道了。簡而言之,「我」存在於一個語言的框框裡,並且因為要和外界交流,所以有種愛把自己隔離出來的屬性。意識的另外一部份就是感覺感知慾望和情緒的東西,比起語言框框理面的精密產物,這些比較像未處理過的原料,演化上來說也較原始的保護與獎勵的東東,時常無法及時加工轉成語言(通常都是事後才回來編故事),控制就屬於這部分,半直覺的輸出式機制。
控制慾的進階用途,我想應該是要讓人上進一點,取得能夠以自身力量改變環境的能力吧?例如征服一群農民拜自己為王,或是探索環境爬個聖母峰之類的。基礎用途則是讓人有掌控感、成就感、自由感、開開心心活下去感這些相關心理健康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控制感,就會很失意很自然的去憂鬱焦躁,運氣差的就喝太多酒吞太多安非他命變成瘋子或殭屍。因此我在吐槽之前要強調控制欲是種很自然的東西,請不要討厭它!
但也因為控制是再自然也不過的機制,就像眼睛耳朵一樣聽東西看東西沒有特別去想的話不常會意識到自己在做啥,日常生活中很難想到其實「這東西放在這邊好礙眼,我要把它收到別的地方去」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是控制。一切都是要讓周遭的環境符合意識中的理想──所謂的把外界與意識同步化。
控制慾大至大規模的人類蓋城市蓋金字塔登月球,小至維持房間乾淨整齊,最常見的就是想要控制別人──沒辦法,人類是社交動物,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嬰兒對自己的媽媽哭鬧裝可愛來讓媽媽滿足自己的需求,有些媽媽相反的也會裝犧牲奉獻很可憐想要孩子來孝敬,更狠的是很多人超愛裝悲慘來博得同情與救助。不管怎麼說,各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多少都有互相控制的元素在。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是控制狂。
接下來進入應用篇:對自己與(自己編出來的)人生失去控制後變成憂鬱症醉鬼毒蟲僵屍,保證人生不快樂。但太多控制也不見得會好過,因為意識和外界的同步率頂多就那樣,不可能龜毛到可以百分之百。如果堅持烏龜就是要毛茸茸,那最後就是覺得外界(家人、朋友、生活、感情、事業等等)越控制就越失去控制,而後就繞了一大圈,變成本段開頭說的憂鬱症。
為了終極心理健康,如果要建立自己與控制之間的良好關係,首先要記得自己完全有選擇,終極目標是做到感覺上想要同步什麼東西就能同步什麼東西的狀態,因此根本不能控制的東西盡量少理會──除非你是天氣預報員──能控制的東西愛怎麼控制隨便你,並且循序漸進慢慢開始控制比較不容易控制但完全做得到的東西。如果做到了感覺上幾乎能呼風喚雨的境界,恭喜,你是一個非常隨和且容易滿足的人。
最後,也可以選擇完全不要控制機置這種東西,這當然是在短暫的、與世隔離的情況之下,把腦中的語言框框故事製造機關掉,什麼都不要做,什麼都不要想,這時候控制機置就會浮出來很自然的要控制自己啥都不要想。平時如果覺得自己當控制狂當煩了,就可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把控制機置抓出來暫時關掉一下,讓自己耳根清靜。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